從9/9開始到今天,剛好30天了,從什麼是k8s,k8s的部件,如何建立pod,service等等,到最後面介紹部署以及測試相關的工具,講解介紹了不少東西。不過以k8s的龐大內容來看,也只是淺淺帶過,還有許多東西需要理解跟講解,像是DNS或白名單之類的東西。
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透過Kind或minikube之類的工具建立本機測試用的k8s,但是最好還是在雲端平台上整備一個測試用的環境,將服務上到那個環境運作,才比較符合真正的情況。
原本在我們的工作環境中,k8s環境的整備,CI/CD的部署,helm的設定都是由別人完成,其他人都是使用建設好的東西,為了這30天的鐵人賽,碰了些k8s的東西後,才瞭解當初他們架設k8s的環境到底有多困難以及麻煩。就算最後不是由你架設k8s環境,了解k8s的架構也是沒有壞處,至少了解運作後,在寫yaml檔比較不會搞錯。
同時也能夠了解當你切換到正式環境的cluster時,有哪些指令不能亂下。
雖然寫出來的東西只能算k8s的皮毛,不過寫的過程中也有學到東西,這樣應該就夠了吧。